10月12日,2023北京市人工智能大模型场景融合与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中关村软件园国际会议中心胜利召开。本次活动作为助力北京民营企业创新领跑行动计划的专场活动,由北京市委网信办、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经信局、北京市工商联联合指导,海淀区工商联(商会)主办,海淀区工商联人工智能专委会、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活动主题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场景融合与产业发展”,与会嘉宾、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和分享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各领域落地应用经验和成果,积极探索未来大模型技术为产业创新和社会进步的新方法、新路径。
北京市委网信办副主任,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北京分中心主任徐雅丽,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刘航,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磊,北京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振坤,海淀区副区长,区工商联主席林航出席活动并致辞。北京市经信局数字经济专班副执行长、电子信息产业处副处长张金瑞,北京信息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董晓鑫,海淀区委网信办主任黄英及人工智能领域知名院士、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等共计百余人共同参加活动。
北京市委网信办副主任、国家中心北京分中心主任徐雅丽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工作部署,培育集纳了全国半数以上的人工智能企业和科研机构落地,目前已成为拥有最强创新活力、最佳政策环境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地。
今年以来,北京市5款大模型在全国率先完成上线备案,成为了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成功典范。希望大家能够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畅所欲言,深度交流,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不断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网络强国和智慧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刘航表示,北京市高度重视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和高质量场景建设,连续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将场景建设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同时,提出推动人工智能新应用场景的探索与开放,支持以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应用,加快形成一批典型的标杆型示范应用。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持续致力于推动大模型场景融合与产业发展。当前,北京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市科委将继续支持大模型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究及应用发展,加快提升大模型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活力,共同推动大模型技术在产业场景融合和应用,助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通用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磊表示,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全球数字化进程加速演进,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量。当前,北京正加快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加强优质资源要素配置,有效整合创新资源,积极营造创新生态,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同时,充分发挥北京市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源禀赋优势,加快构建要素齐全、技术领先、场景丰富、可有力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生态,推动大模型应用赋能千行百业,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李振坤表示,为引导北京民营企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市工商联编制并印发了《助力北京民营企业创新领跑行动计划》,发挥海淀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资源优势,今年3月在海淀举办领跑计划的首场分版块活动。本次专场交流活动是该计划的又一次落地生花。
他表示,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家要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原创技术能力。积极探索行业资源的场景应用渠道,推动人工智能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应用。同时,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化,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互相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在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智慧动能”。
海淀区政府副区长、区工商联主席林航在致辞中表示,海淀区信息服务业具有经济贡献大、科技含量高、技术迭代快、 融合效应强的特征。2022年,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其中信息服务业占GDP的44.2%。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研发经费支出达到2038.3亿元,同比增长7.8%,占北京市52.7%。
她表示,海淀经济总量过万亿,是海淀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结果。本场活动旨在贯彻落实“助力北京民营经济创新领跑行动计划”,搭建服务企业的平台,分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应用场景,催生更加高效、灵活和智能的产业模式和生产方式。今后,海淀区工商联将以赋能企业为目标,搭建更多高精尖产业融通共享与交流的平台,助力海淀区民营企业创新领跑,进一步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刘成林发表了《迈向通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研究现状与趋势》的演讲,他表示,近年来,深度学习方法带动了专用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视觉监控、语音识别、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科学研究等领域的成功应用,大模型技术带动了人工智能新一轮高潮并正在驱动产业结构变革升级。未来人工智能领域将在通用人工智能、类脑智能等方面继续发展,并持续向社会各个层面渗透。
中国信通院云大所数字健康部副主任冯天宜在《AI大模型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影响及治理》分享中表示,当前AI大模型在医疗服务、患者服务、医学科教研、公共卫生、传统医学、药品供应、运营管理7大领域已有部分探索性应用,其潜力和价值崭露头角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如技术成熟度、医学数据质量与安全、医疗质量与公平层面的风险,促进发展与监管规范需并行,建立健全医疗健康行业大模型标准体系和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是推动医疗健康行业大模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副总裁黄磊以《感“捂”机器的温度 汉王人工智能创新探索和应用》为主题分享了汉王科技三十年间的人工智能技术积淀和行业实践,并推出了汉王自研高价值垂直大模型——汉王天地大模型。据介绍,汉王天地大模型具备多模态、语义理解、逻辑推理、数学计算、知识搜索、工具调用、内容生成、多语言和多轮对话9大基础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呈现出数据私有化、算力低成本化、深度专业化、知识实时化、生成精准化5大特点,当前在古汉语、法律、办公、教育、医养等多领域落地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副总工吴正午在《司法领域大模型及智能交互应用创新实践》的分享中提到,中国法研打造的法律服务行业垂直大模型具备专业、可信、开放的特点,在法官办案、法律知识问答、律师服务、法律咨询、企业合规性审查、法律法规审查等场景应用实践中可发挥积极作用。
智源产业知识引擎创新中心主任、北京上奇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会峰在论坛现场发表了《北京大模型之都——产业图谱和创新生态》白皮书,报告中指出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强调原始技术创新,拓展应用场景,培育产业“土壤”,助推大模型高速发展。
活动现场,北京市科委组织了北京市七大行业应用典型场景案例签约仪式,项目双方进行了现场签约,共同推动大模型向更多领域、更深层次发展。
TMT 投研专家、《通用人工智能》作者田杰华主持圆桌论坛,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院长殷绪成,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自动驾驶中心主任张纪升,海淀区工商联副主席、北京声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孝良,海淀区工商联副主席、北京瑞莱智慧科技有限公司CEO田天,共同围绕“人工智能在行业场景融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主题展开深入讨论,现场交流气氛热烈。
田天表示,要实现大模型与场景应用的结合,需要具备强大的大模型技术,同时对行业需求要有深入的了解,将大模型培养成行业专才。建议优先发展偏重于创新和创意的领域,将大模型应用于企业内部,为人工提供辅助。
张纪升表示,目前还难以判断大模型是否会像操作系统一样走向极端统一。通常,大模型更可能朝着与行业和场景结合的方向发展,这将导致多元化的发展态。目前的调研结果显示,交通运输行业更倾向于采用由互联网等机构训练的基础大模型,并结合行业数据进行二次部署和训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模型进行微调,使其更好地适应交通运输行业的实际需求。
殷绪成认为,大模型技术及服务平台是一种具有基础性、公共性、集中性等特点的基础平台,也是AI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大模型技术及服务平台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大”的条件:大场景、大数据、大人才。而选择大模型技术及服务平台的企业或个人需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以上几个“大”的条件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大模型类型和技术方案。
陈孝良认为,理解大模型的能力和局限是关键。建议从数据层面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并根据场景需求进行模型优化。对大模型的特点和能力进行深度分析,如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音频识别等,以便确定其最适合的目标行业。尤其是电商、金融、医疗、教育、政务等TOB领域,以及娱乐、旅行、营销、写作、社交等TOC领域。学术上应致力于加强基础研究,推动模型训练、优化大模型行业落地应用。
此次活动,各位专家、学者和产业界代表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动大模型技术与产业场景的融合,以及通过大模型技术创新落地应用推动社会进步,为与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大模型场景融合启示和建议。
相信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广泛行业场景创新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各行各业的数智化转型加速,为社会生产生活和民营企业发展提效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