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区政协党派团体协商座谈会上的发言)
科技、教育和历史文化是海淀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相比于海淀科技产业的影响力,海淀区虽有大量的领军企业和文化资源,但文化产业影响力相对不足,区委区政府应加强对区域文化品牌的重新整合与推广。目前,我区可宣传的素材很多,从具体落实的角度,建议按照于军书记提出的推广海淀区“科技文化”的要求,从科技的角度打造海淀区特色文化,让人想到海淀区的文化,就联想到充满创新与活力、开放与包容、有深厚学院风气的文化氛围。在落实北京建设四个中心尤其是建立全国文化中心的工作过程中,使海淀区的科技文化形成面向全国的独特影响力。我们建议以海淀区优秀科技企业为支持主体,逐步聚焦三个交流:
1.科技企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的交流。传统的文化产业及文化事业面临提升和转型,比如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版、演出等,这些领域通过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可以获得更大的创新提升。主管部门可以组织整理和收集区内科技企业已有、正在研发的文化科技成果,整合成海淀文化科技创新目录,集中宣传推广,并形成促进科技企业与文化机构互动交流的长期机制。
2.科技企业与社会公益事业的交流。社会公益事业同样需要科技的支持。在公众比较关心的健康、养老、安全和减灾等方面,海淀区很多企业已经有了很多具体的技术产品和研发成果。今后建议不仅在产业发展方面予以此类企业支持,还应鼓励海淀区科技企业将一部分技术资源免费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形成科技支持公益的宣传点,鼓励公益领域技术应用的示范项目,为海淀区国有和民营科技企业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提供更大的平台,也对海淀区整体科技文化的传播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3.科技企业与各级教育机构的交流。海淀区的教育是北京市亮眼的名片,在全国的影响力不言而喻。随着教育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资源公平化和知识在更大范围的传播逐步成为现实,在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小学生科普和素质教育、员工职业技能教育、社会公众教育等方面,科技手段(如持续改进的学习和反馈系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建议在上述领域中的跨界衔接和空白区域,由政府组织课题,集中攻关一批有社会价值、有重大影响力的教育科技结合项目,并主动宣传。
通过上述跨界的交流,发挥科技对传统社会事业和文教领域的变革推动与创新作用,同时,文化和社会事业项目易于社会传播的特性也利于海淀区区域形象的推广。
从操作方式上,我们建议打造有特色而不是大而全的海淀文化品牌,重点关注的是科技与文化的结合,采取集中资源、短期行动和长期机制结合的形式。因为文化的积累、品牌的形成需要时间,而举办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集中发布成果等可以快速带动品牌传播、形成区域内的社会共识,在科技支持文化、文化支持发展以及文化惠民的大背景下,有社会效益、有公益价值的重大活动有可能获得政府更高层面及社会更广泛的支持。具体来说,可以从活动、组织、地标三个方面考虑:
1.活动。以点带面,举办有全国影响力的重大活动并常年保持下去,形成海淀的特色活动品牌。活动选题的范围集中在前文所述的“三个交流”即科技与文化、公益、教育结合的领域,内容以年度重大成果发布、国际交流、创新选拔等为主。比如面向全国的海淀文化科技峰会(与北京文博会定位不同)、数字教育和数字文博的展览等大型活动。活动形式可借鉴参考乌镇的互联网大会、深圳的制汇节、西安国际创客嘉年华等以科技主题吸引社会和公众参与的活动。而在文化、公益和教育方面邀请的专家、名人等加入也更容易形成媒体和舆论的关注,传播效果事半功倍。
2.组织。在科技与文化结合的宣传方面,可借鉴乌镇互联网大会等活动,形成宣传部门指导、科技或企业管理部门落实执行、企业家和社会专家出具体策划的模式,形成跨机构的海淀区科技文化推广工作小组,解决宣传部门与科技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衔接问题,使推广工作更加专业化、长期化和制度化,形成品牌宣传指导手册和规范,保持区域文化形象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3.地标。建议常年聚焦在一个固定的文化空间组织和举办文化活动,逐步打造海淀文化的地标。
本建议尚需更多的具体调研和数据支持,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