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31 信息来源:
天津滨海新区的崛起给海淀带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海淀区政协八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
2006年12月18日
多年来,北京市海淀区一直以其深厚的科研底蕴、广博的人才资源、灵活的政策导向、大胆的创新精神,雄踞北方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但是,2006年5月份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天津滨海新区被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一石激起千层浪。天津滨海新区蓬勃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整个国内,乃至周边国家新的关注点。面对如此态势,海淀应如何定位?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供大家思考、讨论。
建议分为三个部分论述:
第一、天津滨海新区大发展对海淀经济的影响;
第二、海淀有哪些不可转移的比较优势;
第三、新形势下的海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一、天津滨海新区大发展对海淀经济的影响
2006年5月份,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正式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同时,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这些指导性政策对天津滨海新区的长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天津滨海新区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为落地企业提供了非常好的优惠政策,北京包括海淀的一些企业已经在那里落脚设厂。比如亚都科技,把以前位于昌平的工厂搬过去了,还有位居国产服务器三甲之列的曙光公司,原来生产制造在中关村,现在也迁址到天津滨海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强劲的发展态势已为各界所瞩目。
之所以形成当前这种局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以下两点:第一,海淀与天津滨海新区距离比较近,不象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之间相距遥远,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企业搬迁、新建费用,以及日常管理成本;第二,天津滨海新区确实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现在海淀的土地资源很紧张,但天津滨海新区在土地方面的政策确实很优惠,对北京的一些企业形成了较强的冲击力。
北京、天津这两座城市距离很近,空间和政策方面的优势促使一部分企业从北京海淀迁址到天津滨海新区。面对这次调整,海淀的危机何在?在我们看来,这种危机可能来自四个方面:其一是企业层面,企业一旦移走,会造成其很多方面资源的分散;其二是产业层面,由于各个企业在各自产业中所处位置的不同,部分企业的迁址可能会造成产业链的不完整,甚至撼动整个产业的优势,影响海淀整体产业布局的均衡态势;其三是社会层面,企业迁址势必会造成社会劳动力资源的重新分配,如果只是零星企业调整,未必会对社会层面形成冲击;其四是政府层面,可能会影响我区的财税收入。
二、海淀与滨海新区相比具有的比较优势
海淀具有的比较优势也就是“不可转移的优势”,可以理解为“搬不走”的优势,无论产业再怎么转移,这些优势是不随产业转移而转移的。
海淀“搬不走”的优势,也是其在世界上都位居前列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高等学府的学术和人脉资源,国内一流的高等学府大多数位于海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几十所大学都搬不走,这些高等学府都深深植根于此,有的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了;第二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国家各部委的研究所、军队系统的科研基地搬不走,中国科学院有多个研究所都坐落于海淀,他们和高等学府一样,同样具有深厚的科研及学术底蕴,位于海淀的航天城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这同样也是搬不走的;第三是圆明园、颐和园、香山等传统的、且具有浓厚历史内涵的风景名胜地区搬不走;第四是国家各部委、各级党政军机关搬不走;第五是作为IT采购基地的中关村电脑大市场,这是中国IT产业的发祥地和风向标,多年积累已经形成其传统优势,这也不可能搬走。第五是海淀沉积多年的文化氛围、学术气氛、创新思维都是其它地区短期内难以培育的。
三、新形势下的海淀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新的发展格局,海淀要围绕“不可转移优势”以及“营造创新优势”做文章,规划好海淀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产业升级中定位取舍。
我们认为:海淀将来有可能在总产值方面会输给天津滨海新区,但在人均产值、人均利税方面,海淀无疑将具有很大优势。同样是产业调整,海淀通过产业优化,强化的是高附加值产业,人均产值自然会得到提升,永远处在国内各产业发展链条的最高端位置。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目前海淀的人均产值已经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在国家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宏观政策下,海淀这片沃土具有天然优势,人均产值和利税只能是越来越高。
然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也不应因此而盲目乐观,毕竟要实现目前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挑战依然严峻,还有许多方面是需要加强的。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供区委、区政府参考。
第一,依托海淀的科研底蕴及人才积累,进一步发展海淀成为国内大企业的研发基地。各企业的研发中心是财、智的高度密集区,我们知道IBM,微软、华为、中兴等等国内外大型企业,虽然他们总部不设在海淀,但都已经把研发中心迁到这里。在海淀传统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利用好海淀的人才优势,逐渐吸纳世界500强企业在海淀兴建研发基地。我们不去争哪个工厂移过来,建工厂的条件海淀绝对争不过滨海新区和其它新开放的地区,但我们可以争取企业的研发基地落户海淀。毕竟研发人员的人均工资高(个调税自然高),人均GDP也高,可以创造出大量的无形资产,以专利和非专利技术的使用权进行盈利,以软件和芯片盈利。
第二,加强规划,逐步将海淀建设成为综合配套的商贸中心。大家知道“微笑曲线”,产业链增值最高的就是两头,一头是研发,体现在核心技术方面,另一头就是营销,销售中的广告、策划方面。因此,海淀可以把工厂移过去,研发、营销、策划等应该争取在海淀。我们过去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闻名全国,今天我们应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以海淀西区为核心,形成分工更加合理、更加专业化的卖场布局,防止几个大卖场同质化,在规模上、分工上做得更细,避免恶性竞争。围绕这个再升级成为品牌中心、市场信息发布中心。另外,各种为市场推广的策划机构,广告机构,也应该尽快配套发展。
第三,依托雄厚的教育资源,形成海淀新的培训中心。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二次教育、在职教育以及各种培训日益受到大家重视。我们知道,国内最大的外语教育培训机构新东方学校就在海淀,中欧国际管理学院、光华管理学院,还有一些知名的培训公司、管理学院都落户海淀。这种利用海淀传统的高校集中的教育优势、师资优势,大力发展二次教育,积极推进培训产业,就是产业结构向知识经济调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第四,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新的产业中心。创意产业在很多地方都被强调。但是海淀有海淀的特色,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海
淀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其一是人才优势,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集团公司都在海淀,应该依托其多年积淀的底蕴;其二是技术方面的优势,创意产业中的动漫是一个核心产品,还涵盖数字电影的制作及后期加工、各种外观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等等,可以依托海淀的技术实力来实现。利用好这两方面的优势,在创意产业领域进一步做大、做强。让滨海新区生产有形物质产品,海淀生产无形精神产品。特别是发挥技术方面的优势,海淀应该加强创意产业各种基础设备的研究。创意产业就是“艺术+技术”,我们传统的艺术要加强,但技术是海淀更大的方向,通过卖设备、卖系统,向全国所有的创意产业基地进行推广。
第五,大力发展互联网,形成网络经济中心。互联网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最活跃的、最有前景的经济模式,这类产业都是不需要工厂的。目前,新浪、搜狐、百度等企业已经落户海淀。海淀应该将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企业,作为其首选,应该把这些企业牢牢吸引在海淀。
第六,培育创业氛围,发展海淀成为创业中心。海淀具有强大的教育科研实力,有对世界上最新成果的掌握能力,应该让海淀成为掌握最新知识、最新技能的这些人才创业的地方。有人才、有场地、有市场、有优惠政策、有这种创业的氛围,一旦形成最新的研究成果,马上在海淀办企业,这就促使海淀成为新产业的诞生基地。海淀北部生态新区的建立已为此奠定了可行性。
第七,进一步发展适合海淀的总部经济。像诸如通讯公司、软件公司、电脑公司、数码产品公司、网络公司等相关的IT公司总部,还有航天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等新经济总部,要想方设法留在海淀。从实际角度出发,我们可能吸引不到世界所有500强的企业,但至少应该把中国IT类、航天类、生物制药类等适合海淀发展的公司总部设法吸纳过来。由此看来,要发展总部经济,就要加强一些配套设施建设,营造适合总部经济发展的条件,如大型的星级宾馆,适合召开大型展会、通气会的新闻发布场所,高级餐饮业和娱乐业场所,以及到达空港和大型交通枢纽的便捷的交通条件等等,吸引全球来宾。毕竟总部招待的客人来自全世界四面八方。
第八,进一步合理规划好生活区和工作区的空间和交通布局。一方面,海淀也有自己的CBD,像中关村、上地、北部新区等研发产业密集区,但是目前的交通环境还需要很大改善。每天很多时间耽误在堵车的路上,很难说服投资者将中心放在这里,即使放在这里,不久也会搬走。另一方面,面对当前的交通压力,上下班是否方便,已经成为求职者就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实现对海淀产业优化调整,这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所有的人都住在海淀,要打通海淀和周边区域,提高交通便捷性。现在,中关村、上地很多公司的员工住在回龙观、天通苑,还有北苑,有的甚至住在朝阳区更远的地方,大家天天乘城铁来上班。这对海淀非常有利,缩短了上班时间,加强了上地及周边研发基地的建设。同时,海淀也应该有些中、高档的住宅,完善配套的餐饮业、服务业,使精英就近上班。
第九,引领时尚,发展海淀成为新的时尚流行中心。海淀要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时尚的地方。海淀学生多、年轻人多,他们对时尚最敏感,要发挥这些优势,让海淀成为各行各业的风向标。什么东西流行先从海淀流行起,特别一些新经济、新科学,成为精神上的领导者,要想做到这个,辐射和影响力是非常大的,给海淀方方面面的产业也创造了机会。在这一点上,海淀人要宽容,求新、求异,要有创新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对新事物的接受。实际上,流行也有成功的概率,有的能流行起来,有的就流行不起来。这些试验要在海淀进行,像MP4等数码产品,各种流行的新产品,在海淀先卖,在海淀先用,再往全国流行起来。新产品、新趋势不断涌现,随之带来的是人民新的生活习惯的改变。这是重大机会,只要这个做到了,其他产业都受益。
第十,提升旅游品位,发展海淀成为文化旅游、科技旅游中心。除传统的香山、颐和园外,开发圆明园的历史文化旅游市场,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市场。另外,值得关注的就是海淀的高校校园游,全国的学子都对北大、清华感兴趣。今年暑假期间,虽然校园游引起社会上的各种争议,但这是一个很大的旅游点。来自各地的青少年学子也许连故宫都不去,但北大、清华一定要去看一看,因为这是他们心目中的圣地。海淀甚至还可以推出工业基地游和总部游,让游客看看微软、联想等知名大企业的管理和产品,开阔眼界,增长科技意识。花费不多,心得不少!这也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新的旅游业增长点。
第十一,创造条件,发展海淀成为未来的金融中心或者金融创新中心。要吸引银行业、证卷业、保险业、结算中心、产权交易中心、风险投资业等在海淀落户和诞生。特别是海淀科技企业众多,对特色金融服务或更有效的金融环境更需要,比如知识产权融资、科技担保融资、民营银行合法化试点、创投基金发展等都是可行的也是民间更需要的。强大的金融服务业是高端经济运行的坚强支撑,是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标志。
第十二,创造双赢,与滨海新区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双方形成优势互补,海淀上游的技术、知识能够顺利的在滨海下游得以转化。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我们理应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引领好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
结 语
海淀的未来应该向着更专、更精、更高、更强、更大的方向运动。因此,我们提出以上十二点建议,其核心意思是:通过脑力劳动创造知识经济的高附加值,努力保持海淀人均产值和利税最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遵循差异化发展战略。如果将环渤海经济圈比作原子,海淀应该是被加速的撞击电子,引发环渤海经济核裂变。